島嶼飛行|天馬基地空飄
珠螺因為兩岸戰略轉為心理戰術,搭建天馬基地空飄戰,執行空飄氣球心戰策略,進而改變珠螺下村的地景樣貌。
而空飄氣球上所傳遞的物資與對其承載美好生活的論述,是許多居民記憶中期盼擁有的嚮往。
記憶資料來源|陳新光、吳健忠

馬祖青年進廠工作
為了長期有固定職業人員進行氫氣廠工作,不受軍方徵兵退伍及輪調制度、軍事任務而使技術中斷,因此招募在地在地青年培訓特殊職業。
進入天馬基地工作過程
招考除了基本科目的考試、口試,還需要有人有引介,調查背景(如黨籍、黨齡),保證愛國思想、忠誠。
引介工作需要保證人,因天馬基地工作慎重,需要身家調查,那個調查比較嚴,危險性高是軍保文職,聘雇的技術員,但是有編入軍職,那時候大概二等、三等就是大概中尉上尉這樣子。
氫氣廠工作
製作氣體、氣球由在地人負責, 24小時持續運作生產,人員以三班制輪流運作
第一個部門是「整流[1]」 [1] 整流就是指將交流電變為直流電的過程,具有該功能的電路被稱為整流電路,常見的有單相半波整流電路、單相全波整流電路、單相橋式整流電路和三相橋式整流電路等。
第二部門是電解,將純水電解後產製成氫氣。蒸餾工作也是在第二部門,電解需要這些電解水,所以基地後方有個水庫,最主要用來蒸餾,要用純水製造氫氣,有蒸餾機然後經過電解產生氫氣。
第三個部門將氫氣壓縮到鋼瓶裡是裝瓶。
氣球的誕生
施放氣球的條件
北風是不能放氣球的,通常是東南風到偏東風,往大陸送,才能讓送空飄氣球往大陸方向飄。
施放氣球的季節是春、夏和入秋,施放期間約為四月清明到國慶,國慶為最後一波。作業時間是半年到八個月,其他時間完全休息。冬天因為北風無法進行施放作業,氫氣場開始進行保養工作,甚至動員珠螺村民進行外包氫氣瓶保養的工作,刮除後再上漆防鏽。
氣球類型

1.低空氣球
圓形、菱形氣球都是做廣告用,好看可用在參觀時, 利於拍照、掛國旗好看。
放低空氣球難乘載文宣跟物資,是很奢侈時用的。

2.高空氣球是像熱氣球,從照片判斷約有4個人身高,甚至幾層樓高,陳新光表示有十幾公尺左右,可以飛到十萬英尺、載重約20公斤至30公斤都有,因採用國外機器以磅數計算。
左照取自馬祖政委會編印《馬祖畫刊》第二期(1987.1.1)
珠螺居民與天馬基地
氫氣瓶保養
天馬基地冬季進行例行性的保養,外包給廠商,廠商再發包給居民。
如氫氣鋼瓶的保養每三、五年都後都需要防鏽,所以要刮除確認狀態,再重新上漆。生鏽裝置氫氣、高壓的物品不好,因此每年要偵測氫氣瓶狀態進行汰換。
很多珠螺人有這記憶氫氣瓶刮漆的外快工作,單價多少已不確定,但會依據各家戶的速度看是否好賺,有的一天十幾、二十個,就好幾十塊了,比種菜好賺,但是這個月短期的,也不是說長期,但是一、兩千瓶,弄完就沒了。
國防部外包給台灣的廠商,都是民間來做,教珠螺人怎麼保養。也只有在維修外包時,居民可以依據廠商所給的識別證,到氫氣廠裡搬氫氣瓶回家保養,一次約二、三十個居民。
根據珠螺居民吳健忠的記憶,早期氫氣統的維修是請村莊民眾到營區,以桶計價,機器提供給居民,將氫氣桶上面的漆刮掉,直到漆刮完直到鋼鐵底層,軍人會收回去重新上漆,這是空飄站每一年的保養,完成後再繼續灌氫氣使用,氫氣桶都是放在馬祖沒有運到台灣過,當時全村運動,大家一起在營區刮,小朋友也一起幫忙,很好賺比種菜好賺錢。
天馬基地帶來的影響
天馬基地設立以前,馬祖的空飄還不成形,原本是屬於陸軍有小型的製氫機,進行空飄測試,所放置的氣球跟現在小孩子玩的氣球一樣。直到後期國防部有心理作戰組,成立金門、馬祖、還有苗栗等,還有在海外的印度、韓國等隊。
以前天馬基地是一大片農地,在陳新光祖父、祖母那一代有水田可種稻,珠螺村幾乎百分之八、九十務農,屬於標準的農村,村內有一兩艘漁船,村莊上面幾乎全部都是種田的,標準農村。為整建天馬基地,陳新光家和多數珠螺人一樣,家族在那邊的農地被徵收蓋基地,他們就改到山的另一頭以梯田維生;天馬基地原地另有住民,軍方為安置原住居民而蓋國宅。
基地設置珠螺村可能原因
珠螺村是山凹,剛好是砲擊的死角,這邊角落確實比較有隱蔽性、安全性的考量,因為炮擊的時候我們才知道這個基地好像都不受影響,但是我們珠螺村山上比較慘一點,為了砲擊掉心戰與重要軍事單位,珠螺村山頭常有砲擊的痕跡。
下村軍人經濟
天馬基地來之後,經濟來是有帶動,像下村做一點生意,以前像洗衣服、撞球店、雜貨店,還有冰果店,這下面幾戶還是有賺到天馬基地的錢,因為天馬基地有好幾十個人啊!還有其他這邊周圍碉堡。經濟效益是不要看五十個人,會翻倍的啊!阿兵哥消費力量滿大,很多別的村莊發財都是靠生意做起來⋯⋯所以有錢人還是有錢,都是從那個年代,賺阿兵哥的錢賺過來的,確實沒有阿兵哥,我們真的老百姓很苦啊,真的苦。
珠螺上村遷村
民國六十五到年七十年這邊遷光了,上村全部遷了一戶都沒有。(2019.8.6訪談資料)
幾乎兩三年就去了半村了,其他村莊也差不多,像津沙啦,現在只有鐵板、山隴比較好、福澳、復興這幾個村,你看四維也是遷了沒幾戶了,像馬港也是遷了很多,然後外村又住,就是這樣子。遷移的狀況是這樣子,珠螺村這沒辦法他就是以農為生計嘛,種菜種不好,沒有水源、對外交通不方便非走不可。
居民記憶裡的天馬基地
珠螺居民吳健忠指出,天馬基地後面有水庫,因為水庫後面包含軍人園區都是珠螺小孩子的遊樂園區,以前山上有種桃子,小孩子會去摘來吃,當有祭祀時,軍方請小孩子插國旗,給小孩食物(可能是祭品),小時候在那片草皮玩的時候,會拿自製的竹劍跟彈弓,在那塊空地上演武俠片玩耍,當水乾掉的時候會去水庫裡面抓青蛙和泥鰍,抓得滿滿的,泥鰍洗完後拿回去炸,青蛙有時候會多到半麻袋,拿去海邊頭剁掉,皮拉開留大腿,用水庫乾掉的泥塊,搭一個簡易的泥窯,運用草在那裏生火,將青蛙腿和泥鰍以及地瓜拿進去烤,在水庫裡面,先烤青蛙和找其他食物,最後窯打散後把地瓜悶在裡面,把地瓜當作最後的回憶。

珠螺居民吳健忠指出,早期空飄物資可以拿到內衣褲、手錶、宣傳單,以生活用品為主,以前氫氣廠裡面有兩個區域,氫氣存放區以及物資存放區,在斜坡下來V字形的房子裡面,裡面都是擺放氫氣,以及物資,例如說:手錶、內衣褲(男女)、襪子、食物(乾糧類包裝好的食品、肉鬆罐頭)、毛巾、文宣品,一般小孩子都不要文宣品,拿到時都丟掉,但文宣品拿到可以去換東西,文宣品內容訴求是告訴對岸台灣生活富足、民主,可以來投誠。

中央通訊社照

勝利堡與「文化記憶庫」團隊原典創思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進行「天馬基地」的口述採訪計畫,從基礎採訪(記憶庫培訓)、口述史訪綱、研擬工作坊(勝利堡培訓)、實境採訪讓學生理解未曾解密的馬祖心戰歷史脈絡,及天馬基地對珠螺村、居民的影響。
(109.8.6 訪問天馬基地工作者 陳新光)

將微觀的戰地記憶、居民生活經驗,透過青年世代傳承,利用新生代視角宣傳與推廣戰地文化,並帶動年輕一輩認識戰地歷史,與長輩連結。培力青年世代進行戰地歷史蒐集、訪問,進而認識在地戰地歷史,並向外宣傳自我特色,連結跨世代溝通與社區關懷的目標。
(109.7.25 訪問珠螺居民 吳健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