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返校日|珠螺戰地小學

訪問時地:109/8/29 珠螺國小 受訪者:劉宏文、吳元壽、傅美慧、吳元明、吳元寶、吳蓮華、

陳賽玉、陳春煋、陳秀蘭、陳金國、鄭堂金、陳新光、陳菊英、林建清、陳常玉 協力參與訪問:曹祥官、池瑞萍、吳健忠、林惠萍 訪問者:王儀、許靜芳、劉以葳 、陳毓瑄、陳彥文、曹雅評 資料彙整:王儀、許靜芳、劉以葳、陳彥文、邱筠、林孟瑾




珠螺國小過去樣貌

以前這間(珠螺國小後半部)是教室,在山上有操場,很簡陋但是有溜滑梯,我們下課十分鐘會玩踢腱子、滾鐵圈、撿螺、竹槍、彈珠。

現在為廁所的地方過去是老師宿舍,廚房那裡是打通的教室,以前沒有廁所,大家都在茅坑上廁所,茅坑的木頭是用棺材板做成的,女生用木桶,以前的肥料真的是肥水,是用排泄物來當作肥料,種很多種蔬菜。


珠螺國小的校友們表示,由於珠螺國小全名叫做馬祖國小珠螺分校,當時因為住家在珠螺,而且以前交通較不方便,才來珠螺國小就讀,一直到5年級才轉到馬祖國小本校去就讀;當時4年級就有晚自習,來不及回家時便會住在學校的倉庫或搬草席直接睡屋頂上,常常會需要自己燒一些樹枝來驅趕蚊蟲;因為以前的生活比較樸實,小時候就得去抬柴回去燒飯,假日白天也要幫忙扛菜去市場賣,不管當時是下雨還是颳風等等,當時菜還被颱風捲走呢,即便如此他們過的也不覺得累,就算是為了生活,他們也樂在其中


珠螺人回憶,以前村民之間的感情非常好,鄰居之間都會互相串門子吃飯,當時一到夏天晚上就會非常悶熱,而且蚊子多到都可以形成「蚊子龍捲風」,各家戶都會用艾草燻蚊,家裡都是煙,所以各家都會把家裡的草蓆蓋在水泥地和屋頂上(珠螺國小),就一邊吹著海風一邊看星空睡覺。


對於珠螺國小有許多回憶,曾在國小在屋頂搭帳棚、嬉戲,種種回憶。

以前有燈火管制、砲戰生活戰地生活記憶,返鄉再看到珠螺國小感觸很深,本來是個廢棄的空間,經歷了小學村公所,但在馬青的夥伴們的整理與規劃下,形成現在的好空間,希望往後能夠推廣馬祖語言的基地,希望在地子弟能夠多學習在地語言母語認證。看到珠螺國小重建,原本已經快忘的曾經往事又馬上歷歷在目呈現在眼前,覺得非常感動。


單打雙不打及防空洞



約47年,當時到處都還有打砲彈(單打雙不打從1958年到1979年),居民都會在家中附近挖防空洞。長官都會下令不要亂走,因為不知道坑道的通道會通到哪裡。記得下面吳健忠校長家也有防空洞,而上珠螺也有一座、上村小徑旁邊還有個小小的防空洞,大概可以躲4、5個人,以前鄉公所要求居民挖防空洞。


其實很多人家裡有個地下室,也有防空洞,為的是在砲彈打過來時,能夠有個躲藏之處,但在最早期,是為了保存地瓜的地窖,用來儲藏地瓜,把根莖除掉之後,放在防空洞,到夏天可以吃,早期的飲食基本上都是地瓜,以前都是吃地瓜籤等等那些為主食(所以一天到晚都在放屁)是因為地瓜的儲藏期比較長,適合放置,所以成為當年的主要食物。


以前防空洞對孩子們來說是個遊樂場,有人玩躲貓貓有人講鬼故事,躲防空洞要帶手電筒不然看不到,但手電筒也不見得家家都有。


戰爭時期時,珠螺村有很多的哨戰,而每個哨戰都會有士兵看守,當要通過哨戰時,就必須說出口令才能通過,如果說不出來就很有可能被射殺,但口令都只有軍人才知道,而且沒過多久就會換一個,所以我們小時候要去別村賣菜通過時,都必須表明自己賣菜的身分,或是趁士兵不注意時,偷偷溜過去,而且就算你知道口令,最好也要在遠方就開始唱歌走過去,因為只有黑影走過去的話,就很有可能被當成的人誤殺。


大家對於單打雙不打和躲防空洞印象很深。有一次是蔣中正來視察,所以我們全都躲進防空洞,軍方說是演習,但其實是怕人群圍觀或是有人暗殺他。






生活困苦

我們小時候的生活非常的苦,因為珠螺村靠海而且又面北的關係,所以一到冬天的時候總是寒風刺骨,而且以前家裡貧窮,沒錢買衣服,要等當時的美國援助物資到村裡後,村裡人會將其中的二手衣物挑出堆成好幾堆,放在村公所(珠螺國小)前的操場上,經由抽籤來把衣服分配給各家戶,因為衣服不多又是抽籤分配的,所以抽到不合適的也只好認命,因此當是我們國小時能拿到開襠褲就會非常開心了。


民國40幾年時物資是真的缺乏,窮到小時候第一次看到美軍顧問團倒的垃圾中,有可口可樂鋁罐時,就覺得很新奇還非常興奮的跑去撿。


上村的居民家境並沒有那麼好,大多是依靠務農為主,但下村的居民較多是以做生意維生,所以比較起來,下村的人環境比較好;當時環境不好,求溫飽都有問題,更不用說物質條件,在印象裡頭沒有買過鞋子,都是撿空投掉下來的文宣品、鞋子等等。同樣因為當時的環境,所以凍瘡等等都成了習以為常的事情。


下村因為都有雜貨店,當時阿兵哥們都會去消費,故而形成下村居民經濟狀況比較好。


遷移史

說到底,珠螺人口大量遷移,一部份也是因為當時的公墓有些關係。自從公墓建蓋了之後,上村就不如以往,晚上還會聽到風吹「嗚嗚嗚」的聲音,也是因為當年屋子不牢固、窗戶都不太好,風都會從縫裡穿進來讓人恐懼的聲音。


遷移以上村人口佔多數,民國63年離開馬祖,當時上珠螺那時也沒剩下幾戶人家了。60年至63年是珠螺村移民潮,多數人都到桃園去做紡織業,珠螺村居民遷往台灣集中在桃園八德,因為當初珠螺人在桃園開了紡織廠(吳木雄),所以陸陸續續有人舉遷遷移到台灣去工作。紡織廠滿大,將近有100位左右珠螺人在那工作,都集中在八德。


大多馬祖人是因為當兵從軍、也有人搬遷至台灣工作養家餬口,也有的直接就在台灣落地生根。外移最主要是說「為了更好的生活,更好的生活品質」

當時在馬祖的運輸不允許外銷,農民的產物多供給批發商和軍方。

劉以葳詢問,有聽聞過馬祖人多數現在會聚集在桃園八德,適合當初有人先行去當地購屋,覺得環境不錯,呼朋引伴,才造成現在大多數馬祖人都在八德的現況。

桃園八德有軍校、工廠,可能這也是大多數人在那定居的原因,但主要也是因為好照應,也有很多人是調過去的,像是軍眷。


以前馬祖的就業機會原本就不多,再加上珠螺又是個小村莊,對外交通還不發達,所以差不多到了50-60歲一代的小孩,只要到了有能力賺錢的年紀,幾乎都會跑到台灣發展,不是去當兵,就是去桃園的工廠上班,而最先外移的是上珠螺,再來才是下珠螺,因為剛開始的時候,下珠螺的居民有捕魚的、有種田的、有開店的,所以生活狀況還免搶撐的過去,但上珠螺村的居民只有種田,實在撐不住了,所以先走了。


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